- · 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》刊[08/03]
- · 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》征[08/03]
- · 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》投[08/03]
- · 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》数[08/03]
- · 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》栏[08/03]
读书能让你看清自己--青年作家郑长春在西安石油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即使平凡,智慧也是你一生的财富。所以说,读书一定要自觉,只有自觉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,才能带你全部身心地投入进去,读出文字背后的真正力量。
即使平凡,智慧也是你一生的财富。所以说,读书一定要自觉,只有自觉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,才能带你全部身心地投入进去,读出文字背后的真正力量。说句心里话,我曾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感觉,有时候,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摸书本了,而且没有任何紧迫感、兴奋感的时候,我就会产生一种堕落感和空虚感。哀莫大于心死,无知最可怕,这种感觉,是那些不喜欢文字、不爱读书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。
那么,我们究竟该怎么读书呢?
这就是我要说到的第二个话题。
读书的捷径和方式
我们先看看古代圣贤是怎么读书的。
“古人书籍浩如烟海,人生目光所能及者,不过九年牛之一毛耳。”谁也无法穷尽。因此,读书要有所选择,读有用之书。清代大儒曾国藩认为,如果一个人漫无边际,没有系统和目标地读书,最终不会有精深的心得,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成就。
所以他强调,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。至于择书标准,其一应“先务乎其大”,即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读;其二,要选择其规矩言行、修身养性、终生受益之书;其三,要对症下药,择人长补己短。这里,曾国藩所讲的选择,是要在广泛涉猎于经史子集基础上的选择。“求业之精,别无他法,曰专而已矣。谚曰:‘艺多不养身',谓不专也。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,不专之咎也。诸弟总须力图专业……若志在穷经,须守一经;志在作制业,须专看一家文稿;志在作古文,则须专看一家文集。万不可兼营竞骛,兼营则一无所能矣”。“若夫经史而外,诸子百家,汗牛充栋,或欲阅之,但当读一人之专集,不当东翻西阅。如读《昌黎集》,则目之所见,耳之所闻,无非昌黎,以为天地间除《昌黎集》而外,更无别书也。此一集未读完,断断不换他集,亦专字诀也。”
纵观他的读书方法,可以概括为:首先,应确定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,在学习的初级阶段,主要任务是迅速摄取信息,宜速点速读,不能句句求熟,看读写作缺一不可,在学习的高级阶段,温习巩固,目的在于消化和领悟,宜就自己所喜爱学科,慢读精思,择某一学问以求专精,但又不可局于一隅,以至太陋,所以应该加大阅读范围;其次,不能死记硬背,读书记性好或坏并不足虑,所虑者一怕无恒,在阅读过程中,阅读有得,应随笔记之;第三,读书要有选择,要读有用之书。
有人认为曾国藩为官数十年,处处以学术化人,人格感人,这是他的优点所在。而这一优点完全得益于他“首尾不懈”的读书生活。总之,他的读书方法核心在于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。
清人张潮在《幽梦影》中也说:“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;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;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,皆以阅历之浅深,为所得之浅深耳”。这段话的意思是,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。少年时读书,是从字面上理解;中年时读书,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;老年时读书,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。
客观地说,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,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,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,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,感同身受,融会贯通,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,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、科学道理、人心脉动和审美情韵。这样的读书,境界会更高,乐趣最多。对于我们青年学生而言,就可以减少幼稚气,增加书卷气。
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,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,进行不间断地充电,才能持续释放能量。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,作为一个青年学生,如果不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,加强学习,知识就会单一,思想就会落后,能力就会弱化,就难以胜任未来工作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“人之气质,由于天生,很难改变,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。古之精于相法者,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。”这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。寥寥数语,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,也指明了要读经典、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。
第一,要读经典。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,就是因为其中的智慧、思想都是经过时间过滤、实践检验后沉淀的精华。曾国藩自己本身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,所以他教儿子曾纪泽读书,从小就很有规划,主要是以《十三经》和《二十三史》为根本。所以,读书最大的捷径,就是读经典。经典一定要精读,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,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。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,但学得多,忘得也多。但精读就不一样,能吃得深、吃得透。
文章来源: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xagcdxxb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4/811.html